報告引言
從7月27日宣布的美歐貿易協議來看,已宣布的內容僅為一份政治意向框架,而非最終的法律文本。其核心觀點在於,協議的模糊性是一種刻意為之的策略,旨在讓雙方領導人都能向國內宣稱勝利,同時將最棘手的衝突延後處理。
一、美歐協議的內容,對歐關稅由30%降至15%
(1)核心條款:15%的基準關稅與歐盟的財務承諾:協議的核心是美國將對絕大多數歐盟出口商品徵收15%的新基準關稅,較美國總統川普早前威脅要徵收30%的關稅大幅降低。這項全面性關稅涵蓋了從汽車到消費品的廣泛領域,馮德萊恩表示,這已是現階段能達成的最好結果,然而對高度依賴出口的歐洲經濟體依然構成了顯著的成本增加。
至於歐盟對美產品則出現各說各話的情況,川普總統宣稱歐盟將以「零關稅」向美國開放市場,但馮德萊恩主席澄清,零關稅僅適用於特定的商品清單,雙方同意在這些領域互相取消關稅
涵蓋產業:根據馮德萊恩的說明,這份清單包括飛機及零組件、部分化學品、部分仿製藥、半導體設備、特定農產品以及關鍵原物料。
分析:雖然這對被納入清單的美國出口商(如波音等航空航太企業及農業部門)是個利多,但這僅僅是歐盟一項狹窄的讓步。與歐盟出口商品現在普遍面臨的15%關稅相比,其影響力顯得微不足道。此舉在政治上讓美國政府得以宣稱取得了「零關稅」的勝利,然而整體貿易的平衡實際上已被新的15%基準關稅所破壞,此是否能稱之為川普的勝利其實仍未可知。
(2)增加對美產品採購:與傳統貿易談判截然不同的是,歐盟在此次協議中做出了巨額的採購和投資承諾,這實質上是一種用資本流動來平衡貿易逆差的「管制貿易」模式,主要承諾包括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採購,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,這筆採購將在三年內完成,時間大致與川普剩餘的任期相符。此舉旨在直接解決美國對歐盟的貿易逆差問題,為美國能源產業提供一個巨大且穩定的出口市場。
(3)6000億美元的額外對美投資:這項承諾包括購買「大量」軍事裝備,直接為美國國防工業帶來利益。這筆投資的具體流向和機制尚不明朗,但其規模之大,凸顯了歐盟為達成協議所付出的巨大代價,與日本的情況相當類似。
綜合來看,歐盟不再僅僅透過關稅談判來應對貿易爭端,而是動用其龐大的經濟體量和購買力,進行直接的財務妥協,以換取美國在關稅威脅上的讓步。從日本、歐盟的例子來看,川普除了要求貿易對手國開放市場、增加對美產品的購買外,承諾鉅額投資換取關稅的調降,已成為和川普達成協議的標配。
二、關鍵爭議點:藥品與金屬
這是威脅整個協議、最核心且懸而未決的問題。美國和歐盟就這兩個關鍵產業的處理方式,提出了完全矛盾的說法,這使得協議的未來充滿了極大的不確定性。
美國的立場:川普總統在宣布協議時明確表示,藥品和金屬不包括在15%的協議之內。他指出,現行的鋼鋁關稅將「保持現狀」(50%),而藥品則是「另一份文件」,與此協議無關。這強烈暗示,這些產業可能會以國家安全等其他理由(如232條款),面臨獨立且懲罰性更強的關稅,這為美國保留了未來對這些高價值產業採取進一步貿易行動的空間。
歐盟的立場:馮德萊恩主席則斬釘截鐵地表示,15%的稅率將「涵蓋所有商品」,並且金屬關稅「將被削減,並將實施配額制」。她雖然承認美國總統之後可能會就全球藥品問題做出其他決定,但她將歐盟的立場表述為,已經同意將15%的關稅稅率應用於藥品,以此換取整體協議的穩定性。
這種公開的矛盾並非無心之失,而是一種刻意而為的政治策略。它允許雙方領導人都能向國內民眾傳遞一個對自己有利的版本。川普可以向其支持者保證,他對保護美國重工業(金屬)和應對由中國主導的供應鏈(藥品)問題上保持強硬立場。而馮德萊恩則可以向歐洲產業界宣稱,她已經為所有商品爭取到了一個可預測的關稅上限,成功避免了美國未來任意發動的產業性攻擊。
這種策略的直接後果是,真正的衝突從最高政治層級被推遲並下放到了技術性談判層面。這意味著,在起草最終法律文本的過程中,協議破裂的風險極高。「協議」本身因此更像是一次暫時的政治停火,而非一份持久的經濟條約。這種「實施風險」是未來幾個月市場穩定面臨的最大威脅。
美歐關稅關鍵條款分歧點
資料來源:永豐投顧整理,製表時間:2025.07.28
三、歐盟選擇讓步的原因
歐盟在此次談判中採取了防守策略,其首要目標是將潛在的經濟損失降至最低,而非尋求對等的勝利。
首要動機在保護汽車產業:協議的核心驅動力是保護以德國為中心的汽車工業,這是歐洲製造業和出口的命脈。美國曾威脅對歐盟課徵30%的關稅,這將對福斯、寶馬和賓士等企業造成災難性打擊。該協議雖然仍設定了15%的關稅,但畢竟避免了30%的最壞情況,為該產業提供了一定的喘息空間。
「兩害相權取其輕」:馮德萊恩主席為協議辯護時稱「這是我們能拿到的最好結果」,這句話揭示了歐盟在談判中的弱勢地位。雖然歐盟也準備好了一旦談判破裂的報復清單,但若此情況出現,將是一場混亂且不斷升級的貿易戰,其後果將是不可預測的。對於一個比美國更依賴出口的經濟體而言,這場貿易戰的代價將是無法承受的。因此,儘管15%的稅率依然很高,但它提供了馮德萊恩所強調的「穩定性」和「可預測性」。不確定性的消除對企業而言至關重要,因此消息一傳出,泛歐股指期貨及德國DAX期貨都跳空上漲。
歐盟STOXX50股指與德DAX期貨皆跳空上漲
資料來源:Bloomberg,永豐投顧整理,製表時間:2025.07.28
四、對歐盟經濟的影響
對於歐盟而言,這份協議對GDP的影響當然是負面的。根據彭博經濟研究的估算,由於外部需求下降,僅美國關稅就將使歐元區GDP被拉低0.4%。對於一個經濟成長本已緩慢的經濟體而言(今年GDP成長率預估只有1%),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拖累,協議的達成並未改變這一基本負面影響,僅僅是避免了情況變得更糟而已。潛在的衝擊可能遠不止於此,如果美國最終決定對歐洲的藥品產業徵收獨立的懲罰性關稅,彭博經濟研究預測,這將使歐元區GDP進一步下降0.3%,導致總衝擊達到0.7%。
貿易協議對歐元區經濟的衝擊
資料來源:Bloomberg BI,永豐投顧整理,製表時間:2025.07.28
五、結論:這是一個岌岌可危的協議,未來仍有變數
這份協議的影響在歐盟內部並非均勻分佈,反而可能加劇成員國之間以及產業之間的經濟分化。協議的條款顯然是為了優先保護德國的汽車工業而量身定製的妥協。這意味著,雖然德國汽車製造商得以避免最壞的結果,但其他成員國的關鍵產業,甚至是德國國內的其他部門,將在沒有得到同等保護的情況下,承擔協議帶來的成本。
這種內部的贏家和輸家格局,將使協議在歐盟內部的批准過程變得異常艱難。來自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、德國資深議員貝恩德·朗格(Bernd Lange)的尖銳批評就是一個明確的警示信號。他將該協議描述為「令人不滿意」和「嚴重失衡」,並警告稱其將「削弱歐盟的經濟發展並損害其GDP」。此顯示即使在被認為是主要受益國的德國,也存在著強烈的反對聲浪,未來協議要獲得所有成員國的一致批准,將會面臨一條充滿政治爭議的坎坷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