報告摘要
AI趨勢不停,台股不畏政經變數干擾,連續創高
台股受惠AI利多加持,外資看好/年營收上調
掌握重點AI強勢股,平衡風險與獲利,維持台股偏多配置
投顧觀點
九、十月份台北股市表現出強勁多頭,最高點一度衝破28000點,光九月就一度上漲超過2000點,表現相當驚人。事實上,加權指數在多重利多支持下,呈現階梯式推升屢創新高,整個九月成交量較前期增長,而十月中旬因為美中貿易衝突升高激起行情波動,台股10/14更出現超過7000億的巨量,顯示市場資金出奇充沛。
而其中最主要的動力還是來自AI。9/10甲骨文公布財報,最驚人的亮點是該公司剩餘履約價值 RPO 訂單從原先的 1,000 億美元攀升到 4,550 億美元,大大超乎預期,而且管理層預計未來 RPO 訂單有望突破 5,000 億美元。隨後輝達9/23宣布對OpenAI投資高達1,000億美元,將向OpenAI提供其資料中心運算所需的先進晶片與系統,協助部署總用電容量至少10GW、約400萬至500萬片GPU的AI運算基礎設施。接著OpenAI又與AMD協議,以訂單換股權,OpenAI預定AMD的繪圖晶片,而AMD向OpenAI發行認股權證…而這些動作證明一件事,AI的投資競賽仍在加速,而身為重要拼圖的台股,利多自然是有如滔滔江水一般,連綿不絕。
操作策略
台股趨勢一路高歌挺進,AI投資主軸持續得到實踐,雖然市場偶有質疑,不過眼前樂觀情緒尚未消退,而且美中領導人仍預期會在十月底的APEC會面,整體來說台股鋒頭正盛,在現在的時點看空交易並非明智之舉,故仍建議在投資組合中維持偏多部位,掌握重點AI強勢股,平衡風險與獲利,繼續跟隨趨勢前進。
台股加權指數量價

資料來源:Cmoney,經濟部,永豐投顧整理
甲骨文(ORCL US)

資料來源:Cmoney,經濟部,永豐投顧整理
AI才剛開始,外資持續看好台股潛力
鴻海董事長劉揚偉15日出席金管會首度舉辦的「台灣週」論壇活動,針對市場擔憂AI泡沫化的疑慮,強調「AI發展現在只是剛開始」,算力需求非常龐大,目前主要AI模型持續發展,從對話模型發展至代理AI(Agent AI),未來再到實體AI(Physical AI),而產業應用也會從狹義的AI到通用AI(AGI),未來更將走向超級AI應用(ASI)。這整個過程需要龐大的算力,所以AI發展潛力還是非常龐大。
劉揚偉進一步指出,根據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最近公開的願景,希望每個禮拜能生產一個Gigawatt的算力。從金錢角度來看,一個Gigawatt相當於約500億美元投資,而每周500億美元,顯示AI市場規模有多麼龐大。「AI發展現在只是剛開始,未來AI會滲透到各個領域之中,發展潛力可期。」
劉揚偉也透露,Sam Altman先前來台時曾到鴻海公司開會,雙方談了很多內容,重點在未來的工作與合作,包含但不僅限於AI伺服器。此外,他也將參加10月下旬在華盛頓特區舉辦的NVIDIA GTC大會,將參加會前座談(Pre-game show),同時也會與NVIDIA執行長黃仁勳碰面,討論未來合作與產業趨勢。
對於快速成長的AI伺服器營收與摺疊手機新趨勢,市場轉趨更正向看法,看好AI伺服器出貨量與平均售價(ASP)同步提升,可抵銷毛利率較低壓力,推動營益率及獲利持續提升,並使AI伺服器成為下一階段成長主動能,逐步取代智慧手機成為營收主力。
鴻海股價走勢

資料來源:Cmoney,鉅亨網,永豐投顧整理
OpenAI算力長期目標

資料來源:Cmoney,鉅亨網,永豐投顧整理
台積電法說,全年展望再上調
10/16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公布第三季財報並舉行法說會,繳出史上最佳單季成績單。合併營收達新台幣9,899.2億元,稅後純益4,523億元,每股盈餘(EPS)17.44元,毛利率更高達59.5%,遠優於財測區間。董事長魏哲家表示,生成式AI需求「比三個月前更強勁」,全年營收成長再度上調至34~36%,2奈米製程將成未來成長主力。
市場關心的先進製程營運,根據官方財報,台積電第三季製程結構如下:3奈米製程占晶圓銷售金額23%;5奈米製程占晶圓銷售金額37%;7奈米製程占晶圓銷售金額14%;先進製程(含7奈米及更先進製程)合計74%。這項數據顯示,台積電先進製程占比已接近四分之三,反映AI運算、高效能運算(HPC)與旗艦手機等高階應用需求持續強勁,成為推動營收與毛利率提升的核心動能。
根據第四季展望,再度上調全年美元營收年增率至34~36%(中位數約35%),優於7月法說會上調的30%。這是台積電今年第二次上調全年展望,主要受惠於:AI晶片需求持續超乎預期、先進製程與先進封裝需求暢旺、3奈米與5奈米製程需求強勁,資本支出維持 2025年資本支出維持在380~420億美元不變。
台積電股價表現

資料來源:Cmoney,台積電,永豐投顧整理
台積電3Q25合併財務報表

資料來源:Cmoney,台積電,永豐投顧整理
